影片讲述一个奥地利女作家陷入创作困境和与父亲、情人及男友三者复杂的关系之中,最后失去自我并神秘消失的故事。无名女作家与男友马利纳居住在维也纳的一所公寓内,他们的关系表面上看像一对夫妻但实际上却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。直到女作家在街上偶遇伊万,一个更年轻的匈牙利人,她无法自拔的爱上了他并认定他是能拯救自己的人,她把所有在马利纳处无法得到的需求全部放在了伊万身上,但这却使他逐渐退缩而选择了别人,最终痛苦的女作家失去了本性。 幕后 《马利纳》改编自英博柯·巴赫曼倍受争论的同名自传体小说,由诺贝
因犯規被罰出場的守門員布洛赫,在維也納街頭漫無目的地閒逛。他遇到了戲院售票員葛蘿莉亞,並跟蹤她到飛機場附近的荒涼公寓,卻莫名其妙殺了人。布洛赫逃到鄉間繼續漫遊,不時看報紙關注案情進展…
改编自卡夫卡未完成的长篇小说《美国》,但其关注的并非真实的美国,更像是没有详细年代的关于美国的寓言。卡尔•罗斯曼由于丑闻而接受其舅舅的邀请搬去美国,然而他无法摆脱欧洲大陆旧式习惯,更糟的是,欧洲的阶级结构无法让他通过自己的双手谋生。这一电影版关注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残酷而变幻莫测的阶级关系。同时忠于原著而未添加影片的结局。施特劳布夫妇风格的一贯操作与卡夫卡氛围的完美结合:中景固定机位,面无表情的演员,人物肢体和语言刻意僵硬,强调侧面特写,镜头推进及平移刻意突兀。由此我们可以寻求到改编卡夫卡作品的带实验性的可
法国导演情侣组合斯特劳布-于伊耶与1991年将索福克勒斯的希腊悲剧《安提戈涅》搬上银幕,文本上采用了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著名翻译,版本上则依照布莱希特40年代的改编,拍摄地点是西西里岛上塞杰斯塔的一座古罗马剧院遗址,拍摄时阳光明媚。影片背后文本的多层厚度赋予了本片以极强的现时性:就在拍摄当年的夏天,美军对伊拉克发起了第一轮进攻。这是一部关于教育公民不服从的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