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片部分根据18世纪亚美尼亚诗人Savat Nova的生平拍摄,但更多地是以诗句代替了诗人的形象。全片几乎没有对白,主要是旁白和剧中人自言自语。 无法用文字概括该片的内容,而且每个人都有权利按自己的方式诠释它。影片几乎从头到尾都是精彩瞬间,电影语言的诗化、色彩的明艳、构图的奇特均衡、内容上的仪式感、宗教感和展现的民族传统文化,都使影片具有超凡脱俗、特立独行的品质。 影评: 试图用文字概括这部影片的内容,基本上是一种荒谬的想法,而且对于亚美尼亚传统文化和宗教无法了解太多的我们,
列车随记忆缓缓前驶,她回到当年因为战乱而逃离的故乡,想要接走留在老家的祖母,但这次,就自己也找不到离开的火车了。当流亡、战火、饥饿、死亡逼使所有人退至生存的绝境,当故乡的一切都只剩下透光的残破屋瓦,究竟还有什么可以寄托乡愁与思念? 导演以充满情感的凝敛影像,将发生于九零年代高加索地区的战乱悲剧,转化为个人对国族的感性思索,一幕幕诗意的画面层层堆叠,我们仿佛也随着剧中人的流浪,在历史与时代的迷雾中徘徊,走进塔可夫斯基的风景中。
谢尔盖·帕拉杰诺夫,1924年生于前苏联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,父母都是亚美尼亚人。从小就显示出他对色彩的敏感和天神一般的绘画天赋。除了绘画,从小他就对电影和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。1945年,他21岁,求学莫斯科是他一生的转折点。他进入俄罗斯电影学院(VGIK)导演系学习拍片。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著名电影学校,为欧洲大陆贡献了大批电影大师。之后成为老师杜甫仁科的助手,杜甫仁科是苏联诗电影的祖先,塔尔科夫斯基和帕拉杰诺夫都得益于他的教诲。根据俄罗斯作家莱蒙托夫的故事改编。一个游吟诗人在路途上花了一千个白天和黑夜,随